硅谷创业坛讲全球第一讲
看过无数次路演,听过无数次讲座,
但未曾像这样与行业两位颠覆者
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互动...
他们是
把摩尔定律延续至今的传奇人物:胡正明教授
把光纤用于电信产业的第一人:龚行宪博士
胡正明教授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被奥巴马授予美国最高科学奖)。国立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士、柏克莱加大电机及计算机硕士、博士,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及计算机系教授,并有多项学术荣誉:柏克莱加州大学校长讲座教授、TSMC杰出讲座教授、国立交通大学名誉教授、IEEE Fellow、北京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柏克莱加州大学杰出教学奖等。
如何创新?
导论
胡正明教授认为创新就是解决问题,人们不应该把它想成是一个很微妙、很高不可攀的事情,创新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创新就是要解决问题,问题可大可小,也不一定要是高科技领域,在任何领域都可以进行创新。解决问题是一种可学习及可改善的技巧,创新也是。如何比他人更能创新,胡正明教授讲了以下三点。
一、建立自信
自信于创新而言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就算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点子也不敢冒然朝那个方向走去,一言以蔽之,没有自信就不能创新。建立自信要做到两点:
-
了解自信与谦虚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很多人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把自信误解成不谦虚,其实自信和谦虚不但没有冲突,而且相辅相成,要有自信才可能做到真正的谦虚,也只有谦虚的人,才会不断地学习,才有本钱自信。壮志凌云,虚怀若谷是创新者最好的心态。
-
积累大小成功以建立自信。任何成功,无论大小都能使得一个人的自信更加强大。如此说来,企业家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任何小的成功都不可以忽略,既要胸怀大志,又不可好高骛远。
解决问题光是有自信和乐观是不行的,一定要有知识。企业管理类的的一些小问题,管理的常识就可以解决,但类似科技等深入难题,就需要用深入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广泛的领域知识也很重要,因为很多的竞争者都拥有同样的专业知识,如果要成功,就要有一些专业知识之外的广泛领域知识,触类旁通,往往可以让企业家灵机一动。
二、理解问题
够解决问题要多花时间去认清楚问题在哪里,大部分人都没有花时间去真正了解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没有真正的理解问题就去行动,这样很容易做无用功。如果企业家想创新,那就一定要比他人更深入的理解问题。深入理解问题的方法有四种:
-
开放问题;
-
团体讨论;
-
专门案式的学习;
-
设计重于分析。
过份追求“框架之外”,不见得是好的创新,锁定太久远的目标不见得是理想的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创新的影响力可大可小,有用是关键,而非“新”或“前瞻”。
创新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创,而不在于新,创造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创造有用的东西,但新不一定能起到这些作用。
三、多学习,不断地改善你的解答
成功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要比别人把事情做的更好,更成功,多学习是必须的。对待事情,要不断地对自己说,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再去做得更好一点,只要在最终限期没有到之前,就永远不要满足,尽量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不仅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更是不断改善解答的过程。
互动问答
学员提问:埃隆·马斯克的一些创新,完全是突破了环境,不受制于环境,包括您做的半导体,把烫手的山芋,变成非常好的手机,我想向您请教一下,如何处理环境与愿景之间的关系?
胡正明教授:我想埃隆·马斯克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做一件他自己觉得不会做成功的事情。他把时间看得非常准,如果是在八十年代,我做油电两用车的时候,埃隆·马斯科来做电动汽车的话,他也不成功了,这就是我指的客观的环境。
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比同样环境下的其他人花更多的时间,用更多的力气,假定你要做20个伏地挺身,训练身体,锻炼身体,那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第21个,就是说要比别人多做,这个是很重要的。
学员提问:您自身探索的科技领域,和市场反馈来的一些问题遇到冲突的时候,您是先考虑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您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这种冲突?
胡正明教授:我自己在产业界也有经验,2001年的时候,曾经是担任台湾积体电路公司,台积电第一任的技术长,所以我对你问的问题是理解的,我觉得答案要回到我刚才曾经提过的一点,多去理解问题,比如说你现在这样问我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去解答的,我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做什么事情,我们目的是要增加三年以后公司的收入,还是要想在十年以后,有一个全世界第一的技术,还是要把下一个季度的亏损减少呢?
我们要把不同公司的目标弄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在解决什么事情,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在这几项里边给我一个答案,那我在那个答案上又有其他的问题。因此一定要清楚公司需要什么,在不同的时间点,同一个公司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实行要多花一些尝试的投资,就像我说的,不要把时间点定得太远,基本上就是把它想成解决问题就可以,把问题弄清楚了以后,总是会有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
龚行宪博士
全球光通讯产业先驱人物,被誉为光线产业的先驱,他是把光纤用于电信产业的第一人,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运用电信的方式。龚行宪获得国立成功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和加州大学伯克来分校的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圣塔克拉拉大学 MBA学位。70年代加入惠普光电部门,于1983年时以400万美元在美国硅谷创业,17年期间不但成功打开美国市场,2000年时更以411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出售给当时全球最大的光通讯元件商JDSU。80年代开始其创业之途,曾创办SDL、LuxNet, Pine Photonics等,也曾服务于AXT公司,任资深副总裁。由龚行宪博士所创办的华星光通,近几年更席卷中国大陆的光纤市场,目前华星光通在FTTx的相关产品,不但在中国的市占率超过六成,更是中国通讯设备大厂华为重要的供应链伙伴。
硅谷高科技创业
一、硅谷的历史
硅谷是怎么开始的?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Frederick Terman鼓励学生们在Stanford Industry Park创业。1938年Hewlett and Packard创立Hewlett and Packard(惠普)设计及制造音频振荡器,并且带进惠普精神,成了硅谷文化的基础。从1948年开始,这么多年下来,硅谷变成了什么?硅谷成了很高科技业的发源地,是美国经济的枢纽,所以我们如果看一下硅谷的现况,硅谷这几年还是在持续增长,有许多人在那里创新创业,才使硅谷能够有那么好的成绩。在这种环境下,硅谷居民的环境也是越来越好,所以硅谷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它真的是世界高科技的中心,它怎么会变成这样的?这就要谈到硅谷的文化。
二、硅谷的文化
1、融合文化。硅谷愿意从世界各地去招募有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发挥他们的贡献,这是一种崇尚多元、兼容并包的融合文化。
2、创新文化。在硅谷,人们都愿意冒险、勇于创业,因此硅谷有着非常深厚的创新土壤,同时,硅谷非常容纳失败,跌倒了能够再爬起,能够不断尝试,这也促进了硅谷的创新文化。再者,硅谷十分尊重知识产权,这同样刺激了人们的创新。最后,硅谷有健全的风险投资及天使投资的机制。
3、惠普精神。对创新的承诺及鼓励、给予工程师发展空间、信任员工、对社区尽责、用目标管理不是用指令。
4、世界化。硅谷有着非常开放包容的世界观,包容所有、广纳英才。
三、华裔在硅谷的成绩
经过多年的奋斗,华裔在硅谷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他们的成功表明,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硅谷能进行科技创新,中国人、亚洲人也完全能取得成功,因此,中国人一定要自信,一定要有凌云壮志去改变这个世界。
-
积体电路IC代表印裔及华裔;
-
华裔工程师是硅谷成功的基石;
-
华裔工程师是多数公司的主干;
-
打破玻璃天花板是融入主流社会最成功的例子;
-
创立了许许多多成功的公司;
-
今日硅谷科技公司17%的CEO是华裔。
华裔工程师成功的因素
华裔能在硅谷取得成功是有一定条件的,他们不仅自身知识素养足够高,在主观精神上也有着不同常人的优势:
-
敬业乐群、努力工作;
-
愿意冒险、勇于创业;
-
熟悉亚太的文化与环境。
互动问答
学员提问:通信行业将来应该关注什么,侧重点在哪?
龚行宪博士:刚开始有光纤通讯的时候,我们想光纤通讯可能更方便、更有用,绝对没有想到因为频宽的增加,带起了整个互联网,当然互联网反过来给了光纤无限的商机,往后的十年、二十年,我们不能想象互联网会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人,大家每天的生活里边,都觉得频宽不够,所以在通讯工业里面,我想有一个是可以知道的,就是说它的需求不会终止,我们可以继续做。当然在这上面,重要的是要不断发展科技,增加频宽。我觉得还是要许许多多新的科技,才能使我们的频宽继续增加,供应我们人生的需要,到时候互联网会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是没人能够预料得到的。
